出自:编辑 奥格派 / 图片 奥格派会员提供
奥格派
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不拘泥于物体本身的真实性,而重在其背后的主观真实,“山川使我为山川言”,这是中国山水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山高水长,神州风采 - 中国美术馆山水画展”展出的不少优秀作品是近年我们看到的中国山水画绘画作品中具有较高品质的作品集合,从大气恢弘的泼墨到浓墨淡彩的工笔,山水意境尽显炫彩斑斓,细节到位,以‘技法’的方面来看,非常惊艳,值得观众们反复品味。
中国山水画,描述的是中国的山川自然景观。《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
山水画的技法有“勾、皴、擦、染、点”五法。它是抽象的,是为了反映原创者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审美。
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不拘泥于物体本身的真实性,而重在其背后的主观真实,“山川使我为山川言”,这是中国山水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
但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逐渐分离出来,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趋于成熟,也拥有了独立的系统美学理论。
唐代的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的创始人是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和“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的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束缚于固有的框架。
到了近代,山水画终于又重新获得了突破,不再墨守成规,许多山水画大家们融合西方绘画理论,变革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风格和理念,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这一代的大师们都是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人物。
而现今,我们也发现许多年轻山水画家的作品拥有更优秀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笔墨的特殊运用,对画面形象的夸张、变形,和构图的分割、解构、反常规的处理等方法描绘山川自然景观。不仅如此,更多的艺术家也使用混合了国画风格和现代科技手段描绘山川河流、高原大漠、雪山雨林、城市乡村,甚至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更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环境诉求。
这才是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