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OGP

艺术品收藏之马太效应

出自:编辑 奥格派 / 图片 奥格派会员提供

奥格派

从收藏延展开来的是文化与品位,那已经成为部分富豪的新象征。当财富不能成为富豪区别的符号的时候,只有文化才是经久不息的传承。同时随着私人收藏家和其创立的博物馆势力与影响力的增长,当代艺术品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投资方向。媒体对热门艺术家作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报道也吸引很多对此感兴趣的收藏者进入这个市场。优秀的艺术品成现稳定的增幅,同时还可获得良好的声誉和额外的福利补贴。特别是当代艺术品大部分作为“其他财产”已成为规避资产贬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分层其实由来已久,《圣经》马太福音25章29节说,“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他就丰足有余;没有的,却连他所有的,也要取去。” 后人也将这段经文作为典故,也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信仰越坚定,成就也越大。


这个规则无处不在。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作者汤玛斯·皮克提认为,当今的资本回报率已经大于经济的增长率,这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聚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点。近30年全球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都有增长,但高收入群体,包括政企管理者、金融从业者、IT从业者等工作者收入增长更快。这正是因为投资财富的积累犹如滚雪球,同样的速度下,雪球越大体积增长也越快。


无独有偶,艺术界的平衡也在被颠覆。部分公立资助的博物馆已比不上收藏家所设立的私人博物馆。这说明私人藏家的实力已经可以抗衡博物馆。


就在去年美国亿万富翁兼慈善家伊莱·和伊迪萨·布罗德 (1*) 夫妇在洛杉矶市中心的布罗德博物馆(The Broad)展示自己收藏的当代艺术藏品,此外这家博物馆还获得了两亿多美元的捐款以及用于采购藏品的额外资金。而近些年由于受到英国政府紧缩政策的影响,谢菲尔德市议会每年资助当地博物馆的费用只有150万英镑,约合230万美元,而藏品购买的费用仅有7万英镑,先不说这些钱在如今的市场能买到多少东西,就说每次购买都要通过英格兰艺术委员会 (Arts Council England) 等公共机构和私人捐款人的资助,其结果可想而知。谢菲尔德博物馆 (Museums Sheffield) 正通过一个名为“进入博物馆” (Going Public) 的展览项目来探讨缺乏资金的公共画廊和富有的私人藏家如何更有效合作的问题。这个项目是由伦敦艺术顾问塞巴斯蒂安·蒙塔波奈和伦敦当代艺术协会的马克·多伊尔发起。他们认为私人藏家们也非常清楚,艺术品越来越昂贵,而他们所担任的角色也越发重要。这个角色就是指所需承担起保护和发扬艺术品的责任,让艺术品在辗转流通中将其在历史、人文和艺术的综合价值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将艺术精神永远的传递下去。


当然这对博物馆和藏家来说合作也是一个双赢的办法。就比如,中国的收藏家王世襄 (2*) 在2002年捐出的八十件明清家具给上海博物馆用于展示,就是一个重口称道的好事。公共博物馆财力不足,但如果和私人藏家合作,对于私人藏家来说公共机构能证明这些藏品的品质,同时也能让更多观众看到与接受。


此外私人藏家中有财力雄厚者较多,购买力也非常强大,拉动了艺术品市场的增长,其艺术品的价值也显现出不断攀升的状态。许多藏家会联合基金会创立私人博物馆,而非向公共机构捐赠藏品,尽管捐赠能积累很多税收优惠。据统计从2006年至2016年,世界范围内至少开设了超过3500家私人博物馆,而20世纪90年代仅开设了25家。收藏家帕特里齐娅·桑德里托·雷·里保丹戈从1992年开始购买艺术品,现在拥有1000多件藏品,在都灵她开设了一个私人博物馆,并希望向公众展示个人收藏,她相信私人藏家可以做得更好,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和教育工作中去。


而在中国,也许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包括私人博物馆。中国的企业家们在巨富之后,以陈丽华 (3*) 为代表的富豪们除了锦衣玉食、香车宝马和豪宅良田以外,开始做一件他们认为有意思的事。例如,陈丽华在1999年投资2亿建立了中国紫檀博物馆;以2.8124亿港元购买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刘益谦和王薇夫妇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创办两个不同地区的龙美术馆;徐龙集团创始人徐其明从1994年开始涉足艺术品投资市场,至2013年已收藏有200多件中国古代宫廷艺术珍品;香港大桐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贺桐建立了周园,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私人收藏馆;至于收藏泰斗马未都从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藏品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名为观复博物馆。而他在百家讲坛上的公开系类演讲也让观众真正了解收藏的底蕴与价值;还有2013年以1.72亿人民币买下毕加索画作《两个小孩》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也拥有相当可观的艺术品收藏,包括傅抱石、齐白石等近代作品过百幅,如今他正在筹备建立一家在北京的私人博物馆。


从收藏延展开来的是文化与品位,那已经成为部分富豪的新象征。当财富不能成为富豪区别的符号的时候,只有文化才是经久不息的传承。同时随着私人收藏家和其创立的博物馆势力与影响力的增长,当代艺术品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投资方向。媒体对热门艺术家作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报道也吸引很多对此感兴趣的收藏者进入这个市场。优秀的艺术品成现稳定的增幅,同时还可获得良好的声誉和额外的福利补贴。特别是当代艺术品大部分作为“其他财产”已成为规避资产贬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毋庸置疑,艺术品的“金融化”已经影响了这个时代。财富与成功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不从现在开始,那么又何谈以后?


注释

1* 伊莱·和伊迪萨·布罗德,美国两位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密歇根州历史上最年轻的注册会计师,产业涉及建筑业和保险业,其名下的SunAmerica在十年前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1999年卖给AIG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获得180亿美元。1965年向洛杉矶博物馆捐赠艺术品,在1967年他们建立家庭基金。他是唯一一位打造两家在不同的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家,KB Home和SunAmerica。截至2015年10月,福布斯排名第65位。布罗德最开始收藏艺术品是在70年代。夫妇两人第一次购买的是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一幅画作,花了9.5万美元。接下来他们买下了一幅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939年的作品,然后是一幅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 1923年的作品。之后几年他们又收藏了无数作品,其中100多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 的摄影作品,大量罗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的作品,胡安·米罗 (Joan Miro) 1933年的画作等等。


2* 王世襄,号畅安,1914年生于北京。世家出身的王世襄,其父曾做过北洋政府的驻外公使和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是一位以花鸟鱼藻名世的画家,舅舅是中国北方画坛领袖鼎鼎有名的金北楼。他的小学、中学在北京美国学校读书,燕京大学文学硕士,曾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故宫博物院文物馆科长、陈列部主任,中国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中,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馆员。出版过明式家具研究的三部曲《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萃珍》,其中《珍赏》和《萃珍》偏重于对传世明式家具精品的赏析,《研究》则从专业角度对明式家具进行研究剖析。三本书尤其是《萃珍》一书,堪称精品,让人爱不释手。除了明清家具,王世襄先生还收藏了许多小玩意儿,而这些大都出自街头巷尾,可见《自珍集》。


3* 陈丽华,1941年出生于北京,满足正黄旗。1982年移居香港,现任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SCAD校董,香港富华国际集团创办人,美国佐治亚州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荣誉博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满学会终身名誉会长,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的富华国际集团在北京拥有数家房地产企业,包括长安俱乐部、丽苑公寓等,总投资超过35亿元。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12年度最有影响力人物百强榜。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