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OGP

三个词:开拓、创新、融通 - 刘海粟欧游九十周年纪念展

出自:编辑 奥格派 / 图片 奥格派会员提供

奥格派

“从一个封闭圈开始解体到多元的发展,就是我们称之为现代绘画史的开端,其中涌现了不少富有才华的超群出众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等。他们对现代绘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艺术实践的意义是深远的,这种意义不只是他们本身在给绘画艺术上的建树和贡献,更主要的是他们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启发了无数后来者的探索精神。” —— 摘自《中国现代绘画史》

20世纪中国美术留学生(游学)是中国美术史中最富时代特征的一个群体。刘海粟就是此群体中的一员。他游学欧洲不但学习西方绘画技巧,还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出建立国家博物馆、设立国家美术馆、改善美术学校学制等关于改善中国艺术设施之“刍献”。


“搏全身之力以赴之,使吾国文化辉耀于群星间。” 这是刘海粟在《欧游随笔》中所写的,是他游览欧洲之后的感悟和体会,并且这也是他一生所追求与奋斗的目标。


2020年恰逢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成立25周年。在1月15日这一天我们受邀前去参加“刘海粟美术馆成立25周年纪念特展”,此次纪念特展由“刘海粟欧游九十周年纪念展”、“刘海粟文献展”和“馆藏刘海粟黄山精品研究展”组成,均以藏品和文献结合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海老(刘海粟)波澜壮丽一生。


刘海粟(1896–1994),一位杰出的画家、艺术教育家、展览组织者、革命艺术家,以及20世纪西方艺术向中国传播的重要人物。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一级教授、院长、名誉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作为一位艺术教育家,他采用了大多数西方艺术院校的教学方法,提倡素描技巧的培养是绘画基础,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中国的当代的艺术院校内被使用。


刘海粟在早期历时31个月的欧游中,系统学习了欧洲的艺术教育体系。同时将中国艺术理论也传递到欧洲。其后的欧游中,又将中国现代艺术介绍到欧洲。其中“游艺·开荒 - 刘海粟欧游九十周年纪念展”对我们最为印象深刻,展览以时间顺序开启了“从1926年9月12日接教育部之命委派欧游,至1935年6月25日第二次归国的点滴,清晰解读了刘海粟首次欧游学习和吸收西方美术、以及再次欧游将中国当时的艺术带到欧洲之历程。”


1929年至1931年,刘海粟受教育部之命第一次赴欧洲游学考察,主要途径法国、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德国等6个国家的11座城市,他参观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等16处美术博物馆,临摹名作,写生作画,完成300余幅作品,并两次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应邀在法兰克福大学演讲“谢赫的六法论”和成功举办个展,作品《卢森堡之雪》被法国国家美术馆收藏。巴黎大学教授赖鲁阿曾高度赞扬刘海粟在中、西画之间做了很好的“沟通与融合”,称其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先锋,亦是欧洲艺坛的一支生力军。


我们读到傅雷在《刘海粟》一文中的描述不禁肃然起敬,“一锅开水,几片面包,一碟冷菜……为了‘物质的压迫’连‘东方饭票’的中国馆子里的定价菜也吃不起了。”


荣耀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当时的艺术留学生在物质上绝对无法与今日留学者或是学术访问者相提并论,如刘海粟这样的艺术家可以说足迹遍布欧洲的每一座艺术品展示区域,并带着朝圣的心态和对艺术的探索与热爱,走过艰辛的求艺道路,也正是他们,将中国艺术理论传递到欧洲。


1931年9月18日,刘海粟返抵上海。归国后撰《东归后告国人书》,汇报在欧游时考察的情况,并提出改善的方法,如整饬上海美专校务,改音乐系为主副科制,并恢复雕塑系,在中国画、西洋画、图案及艺术教育各系亦多改进。


在此期间,刘海粟举行“欧游作品展览会”,并与蔡元培、叶恭绰等筹备举行“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会”。通过筹委会推荐通信征得260人的现代精品400余幅,近代名作100幅赴德国展出。


1933年至1935年刘海粟第二次奉命欧游,这次他全权负责中德两国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共展出作品230幅,并精印《中国现代名画》。德国教育部长、外交部长等及各国驻德大使等3000余人出席,成为为当时欧洲艺坛最大盛观。


在展览期间的柏林也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刘海粟在普鲁士美术院演讲“中国画派之变迁”;在柏林大学东方语言学校演讲“何谓气韵”,并即席挥毫。在德国,除了在普鲁士美术院外,他还在汉堡美术院讲“中国画家之思想要素”、在杜赛特夫美术院讲“中国画与诗书”、在荷兰讲“中国画之精神要素”、在尼泊尔瑞京美术大厦讲“中国绘画六法论”等等。


第二次欧游历时15个月,从1933年11月14日至1935年6月25日,刘海粟途径11个城市,巡展11场,演讲8场,创作20余幅,举办一场个展,发表艺术评论和出版著作若干。他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特点,生动的向欧洲艺术领域做了广泛的介绍和宣传,也让欧洲的艺术家了解了中国当时的艺术。


在20世纪20和30年代,刘海粟两次东渡日本,两次欧游,考察美术与各国著名艺术家交游论艺。这位在20世纪初即标榜“自我表现”、以“艺术叛徒”自居的现代画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声望的积累。从他的绘画中可以看到,他以中国画的角度来学习、创造油画,并将两者融会贯通。


在“馆藏刘海粟黄山精品研究展”中,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其明显的“印象派色彩”的风格变化,展现了“墨气淋漓幛犹湿”、“笔所未到气已吞”的”不拘细节、自由奔放、新鲜泼辣的新兴绘画“。1935年刘海粟第三次上黄山,让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从一个封闭圈开始解体到多元的发展,就是我们称之为现代绘画史的开端,其中涌现了不少富有才华的超群出众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等。他们对现代绘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艺术实践的意义是深远的,这种意义不只是他们本身在给绘画艺术上的建树和贡献,更主要的是他们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启发了无数后来者的探索精神。” —— 摘自《中国现代绘画史》


如今在交通和信息网络极其发达的当下,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艺术碰撞也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去欧美旅行或留学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我们也在思考与感激那些为中国美术发展而游学的先驱者在接受西方古典主义美术和现实主义美术,也带回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从而在形式上、观念上、思想上为中国美术尤其传统绘画注入新的力量。互有收获,共同前进。我们只有三个词——开拓、创新、融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