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畦先生纪略:从雨花石中读出宇宙章法的人
- OGP
- 7月22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出自:编辑 奥格派 / 图片 奥格派会员提供
奥格派
蔡畦先生以画家之眼赏石、以文化之心藏石,是当代中国“观赏石艺术化”转型中的关键人物。他将雨花石从民间赏玩推向艺术哲思的高地,不仅拓宽了石文化的审美边界,也以自身践行影响着后辈藏家。今天,重温其藏品与理念,不只是缅怀一位艺术家的风骨与修养,更是在数字时代延续“石亦有道”的文化精神。
蔡畦(1937–2025),画家、鉴石家、文人藏者,上海观赏石界极具代表性的前辈之一。他以丹青入石,以文化驭象,是当代中国“石艺审美”理念的重要奠基者。其一生致力于融合中国水墨画的造型思维与赏石文化的象外之趣,尤擅从自然石纹中读出宇宙节奏与东方精神。他的审美视野推动了人们对观赏石的现代理解——不仅将其视作自然奇石,更视作能够联结古代审美与当代感知的深具文化张力的艺术载体。
蔡先生在艺术领域造诣深厚,擅长山水花鸟画,笔墨雄健,意境高古。正因其画家出身,使他对雨花石的审美具备异于一般藏家的格局与视野。他视雨花石为“天工之画”,强调以艺术语言诠释石中意象,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倡导从“图像逻辑”与“文化符号”两个维度理解雨花石,这一观念在当时的石界属先声之举。
2002年,他整理多年心得与藏品,图文并茂出版《赏玩雨花石》(上海书店出版社),不仅是当时罕见的系统性雨花石鉴赏著作,也因其中大量优美图版与独到观点评价,被誉为“藏石爱好者案头必备”。书中收录了多位艺术大师的题词,程十发先生题“天然画图”,韩天衡先生题“包容万象”,陈大羽先生题“得之象外”,高度肯定了蔡先生将绘画与石艺融通的鉴赏体系。
2013年,在上海市观赏石协会主办的《海派赏石》创刊号发表专题文章《试将腐朽化神奇——记上海赏石名家蔡畦先生》,从艺术修养、鉴赏实践与文化影响三个维度回顾蔡先生的赏石之路,全文后被《雨花石》杂志转载。蔡先生亦被收入《中国当代藏石名家名品大典》(中国文联出版社),藏石照片与简历一并入典,成为当代中国石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
蔡先生一生藏石无数,其晚年尤喜取象天然、意境开阔之石。他偏爱气韵生动、章法完备的图像型雨花石,常以“画眼”观石,追求石中留白、动势与图式张力。他的藏石不仅供自赏,亦乐于交流、指导后辈,是沪上“藏石传艺”传统的重要推动者。他晚年致力于“藏石育人”之道,乐于指点后辈,提倡“石缘共赏”。他认为:“石不可藏死,石应示人。”其人温雅平和,其藏大象无形。
2025年夏,蔡先生溘然辞世,令石界同仁痛失一位深藏不露、温和谦雅的前辈大师。应其亲属之邀,奥格派成员与著名藏家秦明兴先生前往其住所,实地观摩其代表藏石,并重温《赏玩雨花石》一书中所展现的艺术观与收藏哲学。我们将择选其代表藏品与出版图像,在数字平台上作专题展示,以志其人、以传其道。
Comments